二手设备规范有望 根据2013年商务部1号标准公告,《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管理规范》等51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已通过商务部审核,其中《二手叉车流通技术要求》、《二手沥青搅拌设备流通技术要求》、《二手沥青搅拌设备技术说明书编制规则》已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此,2013年7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成立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就二手工程机械市场的数据统计、身份识别、检测、评估等相关工作进行研讨,引导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市场与新机制造有机结合,营造公平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大国重器彰显崛起实力 2013年11月,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央视开播,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徐工、山推作为工程机械行业代表企业入选其中,再现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工程机械人实现强国梦的未来前景。 排放新规引领升级
2013年7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地方标准DB 11/185—2013《非道路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量方法》。该标准相当于欧洲StageⅢA。据悉,北京还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相当于欧洲StageⅢB的排放法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规定出台意味着全国范围内提升非道路机械排放标准的脚步已经逼近。事实上,根据中国签署的国际减排公约和当前全国范围内以雾霾天气为代表的环境问题,采用清洁能源,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形成共识,并成为刻不容缓的发展趋势。于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消化、转化落后产能与库存,推出符合最新排放标准的环保产品,帮助客户以最低成本实现设备排放升级,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五方协力,谋求国产液压产业突破 谈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强国梦,高端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2013年1月23日,工程机械高端液压件及液压系统产业化协同工作平台启动会在天津召开。该平台是市场需求驱动,国家工信部装备司引导,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和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组织协调,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承办,工程机械企业、液压元件企业、相关配套件及材料生产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自愿参加的“政、产、学、研、用”五方相结合的开放的产业化协同工作平台。区别于以往的单打独斗,平台将致力于将相关有生力量形成合力,谋求高端液压系统的国产化、批量化和产业化。平台建设非一日之功,其成效或将在日后逐步显现,相信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很快能够迈过这道坎儿。 长沙获批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2013年11月,长沙(浏阳、宁乡)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跻身全国首批“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行列,未来5年总产值有望突破90亿元。据悉,长沙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以长沙市为主体,依托浏阳再制造专区和宁乡再制造专区,打造“一体两翼”再制造产业布局。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从事再制造产业的集聚地之一,长沙再制造业起步较早,以浏阳、宁乡为代表的长沙再制造产业基地已培育了29家主要再制造企业。其中涉及工程机械的有:三一重工成立湖南三一工程机械零部件再制造公司,主要产品是挖掘机零部件,年产值达6亿元;中联重科也成立了再制造中心,主要产品是混凝土泵车零部件,年产值约5亿元。 信用等级AAA级评价
2013年11月28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为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临工、山推、国机重工、厦工、龙工、安徽合力、内蒙古北方重型、中铁隧道、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惊天液压、无锡小天鹅、西安银马等14家获得AAA信用等级评价的企业授牌。此举对树立一批工程机械行业信用评价良好的企业典范,力求形成以行业信用信息平台为基础、以行业自律为灵魂、以企业守信为表率、以加强市场监管为重点、以培育信用意识和能力为支撑、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行业气氛为保障的行业信用环境,树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良好形象,对于增强企业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经济温和复苏 行业回暖信号强烈 近年来市场的快速变化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困难,另一方面也给行业提供了沉淀思考的机会,促使企业在面对来自市场、资金、效益、发展等多方掣肘时,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迎接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日趋明显,城镇化、铁路基建项目的推进速度开始加快。尽管这股回升力量比较温和,但对于受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巨大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而言,仍是令人振奋的信号。乘着经济回暖的东风,整个行业被注入了强心剂。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增加和行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企业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助力经营指标稳定好转。经过全行业的努力,2013年主要工程机械产品销售量比2012年同期降幅逐步收窄,到10月份累计销售量总计已实现正增长。 改革释放巨大红利 新政勾画发展蓝图 35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释放了巨大红利,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被视为未来新一轮改革的起点。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基建投资将成为推动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的有力杠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业,这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参与国际竞争合作,都为工程机械行业指引了努力方向。 越是面对“大好形势”,全行业越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不能将自身做大做强的基点仅仅寄托于每一次的改革红利。工程机械企业必须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尤其是在行业企稳回升的背景下,更应强大内生力量,突破自我,实现逆袭。 低价抢市推高风险 竞争格局亟待重塑 低价竞争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诚然,市场需求有限,如何消化庞大产能,在短期内带动产品销量,实现销售额的规模增长,是摆在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面前的难题。
在现有的融资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低价竞争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利润摊薄,使企业不愿承担技术转型升级带来的风险,只希望通过市场规模和营销渠道的扩大来弥补技术上的短板,这对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剂毒药。一旦遭遇市场波动,企业只能“断臂求生”,即使能熬过“冬天”,待“春天”来临时也已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因此,低价竞争阻断了行业转向核心技术和品牌建设的目光,透支了企业长远发展的活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若要健康发展,必须敢于向自己开刀,加速竞争新格局的重塑。
信用销售危机重重 债权困局发人深省 信用销售的出现,弥补了全款销售方式的局限,对于企业维持所占市场的稳定效果明显。然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却忽视了这是一柄双刃剑,当狂飙突进的工程机械产业突然褪色,应收账款成为潜伏在代理商肌体里的毒瘤,最终导致不良债权比例加大,现金流吃紧,被银行视为风险企业,提高贷款比例,甚至取消贷款资格,致使为数不少的主机制造商、代理商以及客户面临严重的风险挑战。 其实对于信用销售模式,我们并不应该完全否定,毕竟使用得当,它会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迅速成长、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做的是尽快从非理性中解放出来,保持对底线的敬畏之心,将过度透支的市场复原,缩短行业“阵痛期”。